鑄造雕塑一般是用金屬在模具里澆注鑄造而成的雕塑藝術品。常用的鑄造方法有失蠟鑄造法,也稱為脫蠟鑄造,其原理非常簡單:用蠟制成蠟像,然后用圍模法澆上一層耐熱的模型材料,將圍模加熱至蠟開始熔化,之后燒干,留下跟蠟像一個模樣的空心,再將金屬溶液倒入這個空心。一旦金屬溶液冷卻,圍模就會脫落,一個形狀相同的蠟像復制品就這樣做成了。失蠟鑄造法也是鑄造雕塑冶鑄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,其鑄造形狀的精密程度和復雜程度是其他鑄造方法無法比擬的。早在我國在戰國時期就已經使用失蠟鑄法。失蠟法鑄造的特點在于蠟做的模型可以熔燒,根據其特點可得到造型很繁雜的鑄造品。我國東漢時期在甘肅武威雷臺漢墓中出土的“馬踏飛燕”是失蠟鑄造之后套裝在一起的,也為失蠟技術的精品。
鑄造雕塑還可以使用實心圍模的失蠟澆鑄過程。上邊從左到右:原泥塑像;帶外殼的橡皮模;將蠟液倒入模型;空心蠟模;裝上澆口系統。下邊從左到右:帶圍模的蠟像;澆入金屬溶液;打開鑄型。還有比較新穎的鑄造雕塑就是陶殼鑄造法。它是一種非常新的技術,這項技術是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從工業鑄造中引進的,現在至少有95%的商業美術鑄造廠用于鑄造中。把陶殼固定在膠體硅上,將蠟像浸入膠漿,取出后再抹一層粉狀的耐熔物質(石膏)。可以讓混合物自然風干,也可以借助于風扇。重復前面的步驟,這樣在蠟像及澆口系統周圍就會形成一層厚度為3-8英寸的外殼。通過蒸氣或者快速加熱,蠟像將熔盡,而外殼則被加熱到遠遠高于實心圍模的溫度,也可以除去殘余的蠟,更重要的是可以對空殼中的陶瓷成分進行燃燒,使其更加堅固,能夠承受住熔化金屬所產生的壓力。
目前鑄造雕塑的金屬材料主主要有銀、金、黃銅、軟鋼、鉛以及許多別的金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