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雕塑”與“行為”是兩個原本并不搭界的詞匯,只是因為時代發(fā)展了,“雕塑”本身的概念被顛覆了,其外延、界限被突破了,二者才被聯(lián)系到了一起。
起初,雕塑只是一種藝術行為,是一種高級的藝術活動。雕塑作品的生產(chǎn)制作過程,是一個復雜的行為,而圍繞著雕塑所進行的祭祀性、紀念性、禮儀性的行為,更是駁雜繁縟。這是人類早期雕塑行為的共同特點。不論中外,概莫如斯。可能原來就是立于室外祭壇之上這個公共空間供人頂禮膜拜的。在這個階段,雕塑只是作為被祭祀的、被崇拜祖先或者神靈的代表性符號,一個載體而已。其所承載的、所衍生的功能性活動,遠遠超出了雕塑作品本身所存在的意義,雕塑作品的形體本身以及創(chuàng)作制造的行為幾乎被忽略了。
當?shù)袼鼙桓街纳裥员粍內ィ砩纤\罩的光環(huán)被消退而去,雕塑成為了雕塑家單純的個體創(chuàng)作行為之時,“行為”變得重要起來,也逐步被重視起來,甚至“行為”也成為了雕塑作品的一部分,更甚者某種“行為”就是雕塑作品本身。
在當下,“雕塑”與“行為”之間的關系,除了正常的創(chuàng)作行為之外,主要還存在有以下幾個層面的體現(xiàn)。
其一,雕塑真人秀。
在一些商業(yè)性的演出或者慶典活動,或者是盛大的社會活動之中,悄然出現(xiàn)了一些著衣模特,或男,或女,或老,或少,全身涂滿了油彩,常時間模仿著各種經(jīng)典雕塑作品的動態(tài)。這種靜態(tài)的、固定的模仿行為,具有很大的表演性成份,不是雕塑創(chuàng)作活動,也更不是雕塑藝術行為。如2008年1月1日,西安文理學院的5名女生在西安鐘鼓樓廣場上扮演了“自由女神”、“天使”、“綠樹”等五尊“雕塑”,吸引了數(shù)百名群眾圍觀。
其二,記錄雕塑行為。
雕塑家對雕塑行為本身的思考與關注,是當代藝術的一個發(fā)展趨勢。從2006年某月某日起,隋建國自己或者委托他人,在一根鐵棍上涂刷硝基漆,并記錄下每天的執(zhí)行人、執(zhí)行地點和執(zhí)行時間,記錄下每天的測量數(shù)據(jù),包括鐵棍的高度和直徑,從不間斷。雕塑家就是用這種記錄性的行為方式,將虛幻的、無形的時間而予以具體的有形呈現(xiàn)。
其三,行為藝術。
所謂的“行為藝術”,是當代藝術前衛(wèi)、受關注的表現(xiàn)形式。行為本身無可厚非,但是行為的目的和方式卻是值得商榷,令人堪憂。當下的行為藝術,大概分為幾種。一種是藝術家通過某種行為,要表達出一種觀念,1982年6月19日,波伊斯在佛里德里希廣場種下了一棵橡樹。他計劃用5年的時間親手種下7000棵橡樹,平均每天種植將近4棵。然而,他沒能完成自己這次行為藝術,于1986年結束了自己人生之旅。1987年,在卡塞爾市民的幫助和協(xié)作之下,波伊斯的妻子和兒子約瑟夫·波伊斯繼承了他的遺志,在波伊斯規(guī)定的時間內栽種下了第7,000棵橡樹;一種是某種藝術創(chuàng)作活動,如沾滿油彩的裸體女子、著衣女子在畫布上翻滾作畫;一種是對生活、工作場景的模仿,如中國藝術家靳勒在工作室的地面上“播種”,為他父母所居住的炕洞涂上金色,貼上金箔;一種是制造具有新聞性的社會事件,如在大庭廣眾之下,砸壞某著名品牌的豪華車輛;還有一種是反人類、反社會公德、反社會良俗的行為,如公開的性交,從牛肚里破膛而出,縱惡犬吞噬嬰兒等等。
其四,雕塑行為展示。
令人叫絕的是,旅居海外的中國泉州籍的著名藝術家蔡國強先生,在1999年《第四十八屆威尼斯雙年展》上,現(xiàn)場導演了“收租院”的創(chuàng)作過程,把四川大邑的著名的、經(jīng)典的大型泥塑作品《收租院》搬到了西方的藝術殿堂。從展覽開幕之前,到展覽結束之時,一直都在不停地創(chuàng)作,而觀眾們所看到的不是完成后的作品,永遠都是動態(tài)的、不一樣的創(chuàng)作過程,畫面是變化的,是完全不同的。這件作品的意義,就在于對傳統(tǒng)展覽觀念,包括內容和形式的顛覆,強調行為,展示行為,這也是蔡國強摘取大獎的緣由。
不管怎樣,只要是雕塑創(chuàng)作或者以雕塑的名義所開展的活動,就離不開人類的行為。而人類的行為,并不都是為了雕塑,為了藝術,即使是打著雕塑的旗號所從事的種種行為。表現(xiàn)自己的理想也好,表現(xiàn)自己的追求也好,甚至表現(xiàn)自己的私密情欲也罷,總之不管是任何人以“藝術”的名義,或者以“雕塑”的名義,來博取世人眼球的行為,都是行為者本人所要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,每個人都將為自己的行為付出相應的、必須的代價。